地道战工事旧址
您当前位置:首页 > 地道战概况
地道战工事旧址

       

 

 

双向地道 

冉庄地道网中有一条双向地道,这条地道内有两扇可以活动的门,可以将地道关闭,通道两端有翻板陷阱,敌人到了这里就如同到了囚笼,这就叫“堵住笼子抓鸡,关起门来打狗”。为防敌人用水灌地道,冉庄的地道与水井相连,正如电影《地道战》中说的“水是宝贵的,应让它回到原处”。无论敌人从哪口水井灌地道,水都流回原处。

地下兵工厂



抗日战争时期,冉庄民兵为了解决弹药不足的问题,自己动手建立起地下兵工厂。梁连恒在“七·七”事变前是做鞭炮的,对炸药比较了解,就由梁连恒负责,除梁连恒外,还有7名技术人员。
开始,地下兵工厂设在梁连恒家的红薯窖里,但在1939年被敌人发现,遭到破坏。后来梁连恒设计将地道口通到炕上,可从屋内炕上的地道口进入地下兵工厂。
民兵们用简单的工具制造了大量的武器。地下兵工厂分工比较细,主要有锻轧组、铸造组、机加工组。锻轧组以烘炉为主,在这里铸造打制大刀、长矛、土枪及各种武器配件。炭窑是制造火药原料的,火药配方很简单:一硝、二磺、三木炭,再加上蒸煮、晾晒、细加工,便成了理想的火药。
铸造组通过各种关系将焦炭从敌占区搞来,利用废铁等铸造地雷、手榴弹。他们制造的第一批地雷的壳是从京汉铁路扒回来的铁轨为原料铸的。
锻轧和铸造都产生很大的烟,为了把地下兵工厂里的烟排到地面又不让敌人发现,他们就把梁连恒家的院墙修成空心,而且墙上留有排气孔,空心墙与地下兵工厂相连,烟可以先通过这些洞吸到空心墙里,再由空心墙上的气孔排出。
机加工组用土旋床加工地雷、手榴弹把柄等木制配件,还用来加工制造镗床、土枪、火枪筒等武器零部件。各种零件制好后,就在地下土兵工厂里组装成土枪、掷弹筒、地雷、手榴弹、子弹等武器。当时制造武器的方法比较简单落后,所以,民兵还在工厂里挖了一口防爆井,弹药万一在组装中出事,可以立即投入井中,以防伤人。在铁、木构件上打孔都是在土车床上加工。工厂里,每道工序完全是由人工来完成的。武器制成后,存放在地下库房里。
战斗过程中,地道内的交通员通知兵工厂某工事需要什么武器,土兵工厂就可以在敌人脚下运送过去。
土坦克是用数层用水浸湿的棉被盖住木桌制成的,抱炸药包的人在木桌下顶着桌子冲锋,用以防子弹。1945年拿下黑风口据点时就用了这种土坦克。
冉庄民兵利用自己的聪明才智办起的地下兵工厂,制造武器打击敌人,为抗战做出了很大贡献。

翻眼 



翻眼是地道战内的一种防御设施。翻眼有两种,一种是向上翻的,另一种是向下翻的。向下翻眼可以用来防毒气,因为毒气比较轻,只向上走。虽然只是这样一个小小的东西,就可以将毒气隔开,使两面地道不会相互影响。而且它还是地道内的一处很好的防御设施,当敌人进入地道,民兵可以在口上等着他,居高临下,来一个打一个。

卡口

卡口是地道内的一种防御设施,因为它比较矮小,如果敌人放毒气或放水,民兵可以在短的时间内把口堵上,将地道隔离。此外敌人进入地道,一个人在此把守,敌人过来就得爬,那样民兵们就很容易消灭他们。可谓一夫当关、万夫莫开。但是卡口在地道内不能太多,那样会限制民兵的行动。

冉庄抗日村公所 

原是冉庄村公所,始建于民国年间。1938年冉庄建立党组织和抗日政权,改称冉庄抗日村公所。这里是冉庄抗日活动的中枢,下设“五大会”:冉庄抗日武装委员会、冉庄农民抗日救国会、冉庄工人抗日救国会、冉庄妇女抗日救国会、冉庄青年抗日救国会。张森林任冉庄抗日村公所秘书,其真实身份是冉庄(第一任)党支部书记。
1938年秋,冀中军区司令员吕正操来到冉庄,在这里谈判收编清苑县西片联庄会,把“不抗日、不降日、打土匪、保家乡”的地方武装改编成共产党领导下的抗日力量。这批武装力量(清苑县5000余人),在抗日战争和解放战争中转战南北,为抗御外侮,为祖国解放,立下了汗马功劳。

水井 

冉庄有一眼砖砌水井,它是通往地道的13眼水井之一,做地道内排水、取水、通风之用。电影《地道战》中,日伪军抽水灌地道,地道内民兵群众又让水流回原处,即拍摄于此。说起这眼水井,还有一段历史故事。
据传,明崇祯年间,清苑大李各庄(在冉庄南20里)籍人陈灿,为官清正,颇得崇祯帝赏识,擢升吏部任职,在职期间,因政绩显赫,崇祯帝赐给他很多银两。
后来,陈灿回故里省亲,令自京畿制大李各庄沿途数十里构筑一井,以供随员炊饮。公元1644年(崇祯十七年),义军首领李自成所属刘宗敏部,率义军自山西入河北与李自成会师北上,直逼北京。陈灿所筑水井大部分被义军所用。崇祯帝闻后大怒,以陈灿暗通“反贼”为名,将陈灿处死。
冉庄街头明井,是陈灿所筑水井保留下来的唯一水井,也是冉庄人民抗击日寇的见证。

冉庄抗日武装委员会旧址(关帝庙) 

抗日战争期间冉庄抗日武装委员会设在关帝庙。冉庄抗日武装委员会曾在此办公,这里是冉庄决策和指挥武装斗争、地道斗争的主要指挥所,又是为我主力部队组织和输送兵员的地方。
从抗日战争到解放战争,冉庄共有200多名优秀青年加入正规军。这里同时又是组织支前的办公地。在关公神台—侧有一处极为隐蔽的地道口——地平面地道口。电影《地道战》中的假武工队来冉庄刺探地道斗争情报的故事情节就发生在这里,这个地道口下面的地道通往战斗的四面八方。
抗日战争时期日军在冉庄常吃败仗,老乡们传说是关公保佑。其实地道战的胜利,是先辈们运筹帷幄,指挥有方,冉庄民兵英勇奋战的结果。

清苑县抗日武装委员会旧址 

这是一处普普通通的民居,是抗日战争年代的一家堡垒户,现在院内仍保持着战争年代环境风貌。南屋是马槽地道口,现在仍然养着马,气息仍似当年。
抗日战争中,清苑县抗日武装委员会在此办公,是发动全县抗日武装和民众破坏敌人交通、坚壁清野、割电线、炸桥梁、开展游击战、地道战等武装斗争的指挥中心。伪装奇巧的马槽地道口相通,遇到紧急情况时,干部们便从这里转移入地道。区委书记张森林多次从这里出入地道。


 


Copyright 2024-2030 保定市清苑区冉庄地道战纪念馆 冀ICP备2024097723号
冀公网安备13060802000423 地址:保定市清苑区冉庄 邮编:071100
电话:0312-8036158  邮箱: 34868938@qq.com QQ: 34868938